主要经济指标

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,北接叙利亚,南邻以色列,是多次中东冲突的中心。1975至1990年的内战结束后,由于要重建被破坏的基础设施,政府债务大增。最近,叙利亚危机亦加剧黎巴嫩的经济困境,估计在过去4年,该国接收了150万名难民,使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,社会动荡加剧。
黎巴嫩是服务型经济,由于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及银行业保密法,因此是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。服务业占黎巴嫩GDP 的70%以上,其次是制造业(21%)和农业(6%)。即使叙利亚爆发内战,但银行业对财政收入仍有很大贡献,并且不断扩大。然而,另一个增长动力即旅游业则大受影响,2011年至2014年间游客人数锐减40%。此外,长期缺电亦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。
叙利亚内战引致黎巴嫩陷入政治僵局,暴力冲突蔓延,重大的经济改革计划已被搁置。由于议会选举一再延期(现已延至2017年),议会未能选出新总统。为推动经济增长,黎巴嫩中央银行于2015年9月宣布推出总值10亿美元的第四轮经济刺激计划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与黎巴嫩进行的最新一轮谘询中,建议黎巴嫩采取整固策略,避免财政进一步恶化,并把债务整顿至可持续偿还的水平。
内战后的重建使黎巴嫩贸易赤字上升。2015年初,进口下滑速度较出口快,赤字有所收缩。黎巴嫩出口珠宝首饰、化学品和消费品,主要输往南非、海湾国家及瑞士;进口产品包括矿物燃料、电气/电子产品、药品以及汽车,大部分来自中国、意大利、法国、美国和德国。
黎巴嫩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。在中东及北非国家之中,黎巴嫩的进口关税属最低之列,大部分产品低于5%。该国已与欧盟、欧洲自由贸易联盟、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南方共同市场等贸易集团签订自由贸易协定。黎巴嫩对中国的「一带一路」倡议甚感兴趣,希望成为进入阿拉伯市场的通道。华为、长城汽车和吉利等主要中资企业已在该国建立业务。
黎巴嫩投资发展局(IDAL)是负责促进投资的机构,鼓励外商投资该国的农业、农产品加工、工业、资讯科技、媒体、科技、电讯以及旅游领域。黎巴嫩的投资环境及优惠措施详情,请参见黎巴嫩投资发展局网站。
虽然中东局势持续不稳,但2014年黎巴嫩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仍达31亿美元,按年增加6.6%。累计外商直接投资由2010年的443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568亿美元。根据中国商务部的资料,2010至2014年,中国对黎巴嫩的直接投资由201万美元增加至378万美元,增幅接近1倍。

为协助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商机,掌握最新资讯,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同其他专业服务团体及提供者,为企业提供有关「一带一路」之投资的谘询服务。我们会安排45分钟的一对一谘询面谈服务,费用全免。谘询范围涵盖会计及税务、金融、基建发展、法律及仲裁服务等。面谈将在香港进行。
智库首页:http://www.onobbb.com/